根据《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和《中共江苏省委关于贯彻落实<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2023—2027年)>的实施意见》,结合南京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各区各部门各单位要严格落实干部教育培训量化指标(附件1),认真实施“宁”心铸魂、精准提能新时代干部教育培训工程(附件2),高质量教育培训干部,为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南京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思想政治保证和能力支撑。
一、强化理论武装,坚持深学细悟笃信笃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强基固本抓深化。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首要内容,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南京雨花台干部学院、社会主义学院的主课必修课,作为干部学习的中心内容,在年度计划中重点部署,在主体班次安排中设立专门教学单元,在课程师资等资源配置上重点保障。坚持和完善“第一议题”、读书班、“学思想·我来讲”等制度做法,引导干部沉下心来学、静下心来悟。组织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不断把思想铸魂、理论武装工作引向深入。
2.讲深学透促内化。依托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在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型智库等作用,加强理论研究、理论阐释,打造“总论+分论+特色”课程体系,增强理论教育的系统性、完备性。用好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讲全讲准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学习会、“好课分享”等平台载体,健全精品课程观摩等制度机制,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广大干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在主体班次设置“原著精读”“经典导读”教学内容,1个月以上主体班次每周安排不少于4个学时自学,其他主体班次安排一定时长自学。
3.以学促干重转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教师深入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工作一线调研备课、活化教学内容,引导干部联系工作所需、岗位所急、自身所缺,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紧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考察南京足迹,打造以“紫金山实验室”“南瑞集团”等为代表的现场教学点,与省内城市共建精品教学线路,同步打造相关案例课程,教育干部真正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二、强化政治训练,不断提升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
4.把准方向加强政治训练。打造“党章教育+党纪教育+警示教育+党性分析”课程体系,把理想信念、党的宗旨、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革命传统教育作为主体班次培训主干课程。把政治训练贯穿干部成长全周期,把党性教育贯穿教学管理全过程,使干部参与培训的过程成为对标对表、校正纠偏、看齐一致的过程。
5.突出“关键少数”政治训练。实施“一把手”政治能力提升计划,突出正确政绩观等教育,持续举办全市“一把手”政治能力建设等培训班次。在主体班次设置专门“党性教育单元”,1个月以上培训班次组织专题党性分析。市委组织部会同有关单位实施“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每年组织一定数量人才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专题培训。
6.加强年轻干部政治训练。用好优秀年轻干部专项调研成果,探索建立“理论+实践”双导师制度,有针对性地抓好年轻干部培训,确保每2—3年至少接受一次系统理论教育和严格党性教育。组织实施“墩苗赋能”、“青苗培优”计划,选派年轻干部到“四个一线”、重大工程项目、重点任务和专项工作中经受历练、增长才干。实施年轻干部理想信念强化计划。
7.讲求政治训练实际效果。统筹用好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梅园新村纪念馆、渡江胜利纪念馆、南京长江大桥纪念馆、仙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等不同革命历史时期的现场教学资源,规范教学内容、打造教学专线、加强组织统筹。定期开展检查抽查,对庸俗化、娱乐化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抓好通报整改,坚决防止“低级红”、“高级黑”。
三、强化能力培训,提升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南京新实践建设本领
8.聚焦“最大政治”。实施干部履职能力提升计划,牢牢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政治,按照市委部署和年度重点工作安排,围绕加快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产业强市建设、着力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打造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美丽南京建设、高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市、更大力度加强民生保障、扎实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等开展专题培训,提升干部现代化建设能力;加强补齐招商、金融等干部能力短板学习培训;加强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新知识新技能学习培训。
9.开展示范培训。在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主体班次,开设市管干部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班,探索组织学员跨班次互动交流;赴国内先进城市,举办市管干部履职能力示范培训班;依托在宁高校、科研院所,举办处以上领导干部高校专题培训;办好南京市干部学习大讲堂、全市“招商大讲堂”等培训;相关职能部门围绕重点工作举办专题培训班,定期组织市区条线部门干部开展政策解读、业务培训。注重通过视频分课堂等方式,扩大培训覆盖面。
10.注重实战实效。注重邀请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业务骨干、基层干部、先进典型等现身说法、登台授课。运用情景模拟、桌面推演等培训方法,探索虚拟、增强、混合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提升干部处理问题、化解矛盾、防范风险的工作能力。整合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和各区各部门各单位资源,建好用好模拟法庭、应急管理、舆情应对等实训室,增强培训实效。
四、强化资源整合,夯实干部教育培训保障基础
11.规范培训机构建设。围绕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领航发展、全市党校(行政学院)联动发展、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和南京雨花台干部学院融合发展等,实施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质量提升计划。加强社会主义学院建设。加强部门行业培训机构、国有企业培训机构的规范管理和办学指导。加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机构规范管理,严控新设以党员干部为培训对象的培训机构,坚决防范纠治“新形象工程”。鼓励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协作交流,推动优质资源共享。
12.打造校地培训联盟。根据市委中心工作和干部队伍需求,依托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在宁高校,坚持定制课程与前沿论坛、固定学制与随堂听课、组织调训与菜单选学相结合,加强专题课程开发、培训质量评估、培训成果转化,深化培训合作;定期发布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指南,指导各区各部门各单位用好优质高校资源开展赴市外培训,努力破除领导干部“信息茧房”。
13.加强3库1基地建设。制定《“宁学通”3库1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统筹抓好师资、课程、教材和现场教学基地建设:建立“宁学通”名师库,推荐优秀师资参加省“333工程”、市中青年拔尖人才等申报评选,探索建立师资队伍考核评价体系和职称评审制度;大力推进领导干部上讲台,注重在领导干部、先进模范人物、优秀基层干部中遴选培养师资,推行“领导干部+专业老师”双师授课模式,干部授课时间计入脱产培训学时。建立“宁学通”精品课程库,探索部门单位发布需求清单、培训机构领单开发、市级层面评审验收的课程开发模式,每2年评选推荐一批精品课程,其中案例课程不少于1/3。建立健全“宁学通”本土教材库,组织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开发通用教材、专业教材、区域教材和“乡土教材”,适时开展精品教材评选推荐。打造“宁学通”现场教学基地,整合党建、经济、科教、文化等资源,统一标准、共建共享、规范管理。
14.推动干部教育网络培训建设。坚持月统计、季点评、年通报,抓好干部网络培训学时任务落实。规范网络学习行为。强化网络安全保障。依托南京干部教育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健全需求调研、调训报名、教学记录、档案管理“一网统管”。加快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智慧校园”、“智慧课堂”建设。
五、强化守正创新,持续提高干部教育培训质量和活力
15.严格责任落实。各级党委(党组)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纳入党的建设整体部署,作为巡察工作、选人用人专项检查的内容,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各区各部门各单位将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可以使用留存的党费组织培训基层党员干部,加强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各级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带头研究解决推动工作。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在党委(党组)领导下,牵头抓好落实。市委组织部对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开展中期和五年总结评估工作。
16.加强科学统筹。市区两级定期开展培训需求调研、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加强干部、公务员、党员教育培训的工作统筹,避免培训对象重复、增强培训内容区分、促进培训资源共享。完善组织调训,对重点班次学员、重要岗位干部实行点名调训,省级以上点名调训和选派市管正职以上干部参加上级调训,须报市委审批;选派市管副职以下干部参加上级调训,由市委组织部审批;完善培训情况登记、反馈、跟踪管理,加强调训情况通报,对未完成培训学时任务的进行点名补训。加强对各类培训内容进党校的统筹把关,确需纳入培训课程的须征得同级党委组织部门同意。
17.完善考核评估。加强学员考核评价,实施主体班次学员量化考核,学员得分计入学习档案,毕业学习成果得到市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相关部门采纳,作为评选优秀学员的重要参考;组织部门对中长期重点主体班次全程跟班考察,一人一档精准画像。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班次、课程评估指标体系,鼓励运用研讨式、案例式、模拟式、体验式等方法,鼓励推行结构化研讨等研究式学习,评估结果作为改进工作、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18.从严教育管理。严肃教学纪律,加强教学内容和讲稿审查,教学场所设置政治纪律、意识形态责任提醒卡。严肃讲坛纪律,教学评估突出政治纪律刚性要求,实行“一票否决”。严格学员管理,设置班级纪律委员,严肃培训期间党内政治生活。从严把关赴市外培训办班,严禁借培训名义搞不正之风、变相旅游。
19.注重理论研究。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纳入市社科基金年度研究课题,支持开展专项课题研究,推动研究成果转化运用。办好《南京市委党校学报》,鼓励干部教育培训机构教学科研资政职能协同发展。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2024年2月24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