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以房管安”系统在南京上线

发布时间:2025-11-07

11月6日,全国首个“以房管安”信息化系统(一期)在南京正式上线试运行。该系统针对“厂中厂”、多业态商业体(不含高层建筑)、经营性自建房等三大高风险场景,依托南京市时空大数据及“181”应急管理等信息化平台,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开展数字政务生态协同创新,构建起全链条安全治理体系,为城市安全消防风险管控探索了新思路。

“传统监管往往以单个企业为重点,面对多出租方与多承租方并存、业态多样、租赁频繁的场景,极易出现底数不清、风险辨识碎片化、责任断裂、协同不足等问题。”南京市安委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全国首个上线的“以房管安”系统,在系统设计之初,就将破解此类场景的安全监管困境作为核心目标。

据介绍,该系统由南京市安委办联合市规划资源局、市数据局等部门共同打造,旨在推动城市安全生产治理范式从“管企业”向“管空间”延伸。系统将安全管理基本单元从“企业”延伸至固定的“建筑空间”,通过“建筑有码、管理有人、巡查有单、责任有链”的闭环设计,精准破解治理痛点。截至目前,系统已纳入三大高风险场所出租方(业主)5.5万余个、“统一管理人”1800余个,承租企业27.3万家,汇聚重点建筑物信息3.4万余幢,以切实推进全市高风险建筑“一幢一码、一房一档”的数字化建档,努力实现“幢幢有主、人人有责”。

演示环节,记者看到该系统融合了城市三维白模、高精度倾斜摄影实景模型与BIM建筑信息模型,实现了从宏观区域到微观结构的全维度可视化。每栋监管建筑均被赋予唯一“数字身份证码”,结合内置的10种业态、近千种组合的“业态风险禁忌矩阵图”(即不同业态组合的风险冲突规则库),实现了静态编码与动态预警深度融合。一幢建筑拟将二层改为养老设施,系统基于一层餐饮明火与上层养老功能的业态冲突,自动触发预警并关联结构数据,实现风险事前阻断。

除了后台可以自动预警,监管人员使用的手机前端也可以通过“大数据+AI”,自动生成“安全审计报告”,让监管更精准。

“系统引入了‘宁安晴’应急管理AI大模型,实现了监管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型。我们以‘建筑场所’为单元,通过算法将其耦合风险划分为红、橙、黄、蓝四级,输出个性化靶向隐患排查清单和合规性审计报告。”据了解,系统目前已经与全市5868名网格员的网格化管理体系深度融合,来自秦淮、雨花台、江宁三个试点地区的监管巡查员已上报公共空间有效隐患8700余条,生成安全审计报告810余份,监管效能显著提升。

此外,针对复杂业态事故处置难度大的问题,系统构建了主动预警、智能调度的应急机制。通过接入烟感、温感等智能感知设备,一旦触发火警信号,自动匹配最近的微型消防站、应急点等救援力量,同步生成包含建筑结构图、最佳救援路径、危险源信息的应急处置单,推送至救援人员移动终端,为快速处置赢得宝贵时间。目前系统已接入感知数据源3.5万余个,及时处置有效预警128起。

“南京‘以房管安’系统的探索,是数字化赋能治理现代化的标志性实践。”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张海波教授表示,该系统以建筑空间为核心锚点,打通了技术、数据、责任三大治理维度,实现了从单一生产经营管理向空间、结构、业态多维度评估的跨越,其创新模式不仅解决了特大城市复杂风险管控的现实难题,更构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格局。

来源:南京日报